論哈伯瑪斯對盧曼之間對於共振的對話,以及生態溝通對疫情時代的解方

Nobel Peng
5 min readNov 30, 2020

「共振」這個概念對於盧曼來說是系統根據本身的運作邏輯對環境事件做出反應,而此反應強度達到讓整個系統產生餘韻不絕的振幅,即達「共振」。基本上,共振就是系統與環境之間的「溝通」的方式。相對於此,哈伯瑪斯的溝通,是透過(系統與環境之間)「互為主體」所造成的。盧曼的《生態溝通》與哈伯瑪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在書中的對話包括了:盧曼《生態溝通》認為「科學」系統裡的合理性,並不是來自哈伯瑪斯對於技術性工具的批判,而是科學研究對於全社會無限可能的共振能力,可見盧曼對於科學與技術做為一個社會系統能夠發會相當強的溝通能力,而導致的結果,是哈伯瑪斯所批判的,卻不是盧曼所關懷的;盧曼論生態溝通的合理性時,對於哈伯瑪斯的批判方式是有所保留的。

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來自互為主體性的過程,一個無中心的社會無法保有合理性,應該是「系統的合理性」。哈伯瑪斯《交往行動理論》引用韋伯,認為關於power & authority合法性乃出自於行為者對於對已制定規則的合法性的信任,以及對根據此類規則提升權威的人發出命令的「信念」,「合法性來自對於合法性的信念」乃一套套邏輯;盧曼則用系統理論描述主客模型所允許的兩個關係的反身性。系統理論將「主體」替換為「系統」,將「客體」替換為「環境」,並將目標知識和處理對象的能力概念化為「系統成就」,包括記錄和減少環境的複雜性。當系統學會與自身的系統建立自我指涉的反身關係時,這即是增加其自身複雜度,以配合環境複雜性。此「自我意識」仍然在系統自我維護的邏輯之內。盧曼認為溝通的理性來自「系統本身的目的功能」的理性;哈伯馬斯則認為溝通是個體間「互為主體」產生的理性而來。

而討論到面對當代疫情對於人類社會的危機,盧曼的生態溝通可能可以解釋全社會系統產生的反應,但是提供解方恐怕還是遙不可及,疫情爆發是如此巨大的環境事件,對於人類社會所有系統在短時間之內發展了強烈的共振與耦合,系統急遽產生內部省思與外部因應。在這樣的情境下,系統溝通的速度與效能恐怕是革命性的增加,人類社會正在上演系統中最激化的二元符碼鬥爭。某些功能係統受到嚴峻的存續挑戰,某些系統近乎完全癱瘓;某些卻近乎日夜趕工也不夠用的全社會失衡狀態。盧曼的生態溝通只有解釋了平衡狀態下的功能系統,卻似乎無法為失衡狀態提出解方。而最終全社會與系統當然會回歸平衡,達到新常態、後常態。

但在過程中,所有系統發展指標朝單一化與數據化發展,我們見識到多元主義源自於全社會的平衡性,在失衡的狀況下,多元主義的原則與尊重受到即刻揚棄,符碼二元、指標單一,崇拜最高指導原則,許多數百年人類社會基本價值的合理性受到摧毀。盧曼的理論沒法提出解方,但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為思考提供很好的工具。

上課心得:

上一堂課老師分享了台灣一個時期的盧曼熱,一群前往Universität Bielefeld留學的台灣學者,包括湯志傑、魯貴顯、呂建德、魏書娥等老師,讓人印象深刻,我們透過身旁熟悉的社會學家網絡,了解盧曼,從開始就產生親近感。不過這真的是相當特別的事,一所學校為什麼同時期會錄取這麼多的台灣博士生,而「盧曼熱」這樣的概念在當時的台灣,又是什麼樣的型態存在呢?真的很令人好奇。

分組討論的部分,我們分別就盧曼兩本書裡面重要的概念(包括共振、耦合、自我指涉、合理性)做概念意義的解釋,以及與三大家、Giddens及哈伯瑪斯的語言進行對話,分析盧曼的概念優勢。這個是一個很棒的激盪,也讓原本悶著頭讀書造成心中對於書本的某些關鍵概念抱持的似懂非懂的部分得到澄清,因為盧曼的語言其實相當抽象,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難以確認掌握的程度。不過在後段與三大家Giddens及哈伯瑪斯的語言進行對話部分,是相當具備挑戰性的,必須融會貫通,活用這些概念,還必須做出符合邏輯的陳述。

重新從google上認識盧曼,對於他以「紙片盒」管理知識與寫作是讓人相當驚訝(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SZOCoqOo8),在尚未使用電腦寫作的時代,Luhmann死後留下成千上萬的紙片,被收納歸類在紙片盒中,Luhmann受訪表示紙片盒的紙片原初來自閱讀筆記,但不是抄寫,而是針對閱讀、理解、重新論述的紀錄,再以一套標號邏輯,整理這些成千上萬的紙片,進入一個可以搜尋、編輯的紙片盒系統。這成為盧曼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以及數十本書的思考基礎。這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不過就在1990年代,讓我重新思考人類諸如數位革命這樣不回頭的發展,永久改變人類生活與思考邏輯的例子,其實多如牛毛,藏在日常生活中。

雖然,沒有相當理解盧曼對於這一套紙片盒系統的管理邏輯何在,但是可以想像,他的紙片盒就是一個「系統」,系統源自於與環境(沒有進到紙片盒裡的知識)間的差異,行動者在不斷變動的環境與系統中,產生共振、確認系統邊界、化約與適應環境複雜性,累積到一個程度,系統因此產生普遍性,做出行動,在這裡也可以看作是盧曼提出知識理論的過程。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思考,如果盧曼在現代的網路與電腦時代,其此一套知識管理系統會如何轉變,而後數位時代的我們現在又是如何管理我們的知識系統?「系統演化」也是一個可以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

--

Nobel Peng

補校媽媽的學思歷程 歡迎大家交流 鞭策身心靈向前行 試誤中前行 景仰與懷念那些美好的話語